出社會後的第一個過年,突然感覺到過年不是一個那麼喜悅的節日,大哥大姐們煩惱著拜拜、年夜菜、大掃除的事,要不要借個錢好過年,年後繳學費,而我煩惱什麼,煩惱要買車票、要包多少錢、包了家裡會不會收?要不要策畫新年出遊...身邊的朋友,好像大多也是回家團聚團聚,年紀大一點的還要被很多長輩問東問西問工作問婚姻,覺得這不是一個輕鬆的節日...
小時候的過年,是很令人期待的,可以逛街買新衣服,可以拿好多好多紅包,開學之後老師還會很變態的比較班上誰拿最多。
為什麼只差一個有沒有出社會,對過年的感覺會差這麼多?出社會到底對我們而言改變了什麼?在面對什麼?最近的一些同學會、聚會,感覺大家很珍惜跟大學同學那種無忌的聊天,什麼時候開始要學會無心的笑、要學會有心機的想、要學會工具式的聊,要學會這些才叫做成熟穩重懂得進退應對,我可能把出社會描繪的太黑,但我在想現在的我們的出社會、我們的成長,跟爸媽、社會期待我們長大的樣子,是不是有一些差距?
想起了那天在客運站看到幾個高中生提著手提電腦意氣風發的走過,寫下--為什麼高中時代的我們那些意氣風發、對未來充滿期待,而大學四年卻將這些洗的內斂黯淡...我突然知道我少了什麼,少了對這個社會的不滿、叛逆的心、和不斷去嘗試的精神,雖然我工作的地方不是很高度結構的,但是這四年已經把我訓練成對權力屈服的,而在這裡也觀察到,每個人都是習慣於對各種權力屈服或掩蓋,對老闆的、對家人的、對老師長輩的...各種關係都把我們壓制在權力之下,而也習慣這樣的安穩。
對於這樣的成長和環境,要怎麼去叫人們出來對抗社會的權力結構,今天在街上一個阿伯跟我說台灣人不覺醒,是阿我醒不過來!幹
阿大家新年快樂:P
- Feb 07 Thu 2013 23:46
出社會後的第一個過年